面临马上要到来的中高考,同学们难免会焦躁不安,压力过大,又或许过于松懈,无法紧张起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前适度的焦虑可以发挥其最高的学习效率。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让大脑的血液循环加快,兴奋程度提高,生理功能增强,记忆、思维、注意等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不利于在任务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之加快。但对于那些有压力感过度的同学而言,当焦虑超过一定的程度时,则会出现担心忧虑,自怨自艾,消极悲观等情绪,有的同学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学习效率反而降低,这样的情况被称之为考试焦虑。
一、调整认知,端正对考试的认识,改变对考试的消极态度
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当你更多地注意到考试的积极方面,正性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激发出你的斗志,进而更乐意去迎接挑战。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绝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积极状态可以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树立自信心,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自信是治愈考试焦虑的必要前提,因为有焦虑情绪的同学对自己应对考试、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往往持怀疑态度,夸大自己的失败。同学们应相信自己的实力,每增加一分自信,就可使焦虑程度降低一分。
三、正确对待考试焦虑
要明白考试前出现紧张是很正常的,适度的紧张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起比平常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智慧,所以对待考前出现的轻度紧张心理不必过分担心,那种“对紧张的紧张,对焦虑的焦虑”才是最有害的。考试前要合理地设定目标,过高的期望会引起对失败的过分担心进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有“英雄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四、适当运动,规律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早起、锻炼、健康饮食、按时作息等既能让身体健康,也能带给人正性的情绪。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如果压力太大或缺乏压力时,可以找家人、同学、朋友、师长们交流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帮助。社会支持能给予个体精神上的帮助,可以增强信心、缓解压力,对考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