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老师,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学生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甚至说出自己对家长、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宣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因被接纳而身心放松,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其问题,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学生一生。
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学校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总是给学生消极暗示,诸如“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时间长了,学生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慢脑子”。所以,老师必须戒除嘲笑、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
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学生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学生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