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心理导航
心理导航

高考冲刺,要克服六大误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24

  高考临近,许多考生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采取有效的复习,进而取得最佳效果,考上自己理想的学府。事实上,每个学生由于个人以及方法的不同,复习效果也相差很大。然而,影响考生的不仅是学习方法,还要考虑,在高考冲刺阶段是不是陷入了以下几种复习误区:

  误区一: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
  有很多考生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有些属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在复习时,一味的钻研难题偏题怪题,忽略基本知识,在解题时追求捷径巧解,而忽视了通法,忽略了基本的方式方法。能力的提高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才逐渐发展的。而且,现在高考中基础知识占了大头。所以这部分考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根基,基础知识要掌握牢固,再提高能力。
还有一部分同学低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自怨自艾忧心忡忡上。此时很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受挫等现象。此时,一方面要抓紧时间继续复习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相信自己这三年所学,增强自己的信心。

  误区二: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在复习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希望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所有的方法都掌握了。一点一滴面面俱到。然而,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不管是全局还是单科,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况且,高考本身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仅仅追求全面,更重要的是会复习,注意对考试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复习效率才会更高。

  误区三:盲目跟从老师或者压根不听老师安排
  高三有很多同学存在这样的疑问: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应不应该跟着老师的安排走。
作为毕业班的老师,高三老师和高三学生一样对于对高考都非常的看重。他们会研讨高考的考试方向,并且对自己的学生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老师的教学计划会比较全面并且针对大多数同学。但是这并不是说要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步骤,而没有自己的安排和想法。因为每个考生之间会有差异性,并且学习方法、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样。在掌握了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之后,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合理的完成计划。这样既能掌握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也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误区四: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常常定位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上。复习时,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而且一定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并且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常用的基本方法,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灵活应用。可以尝试着在自己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构建,也可以尝试根据高考真题中的题型来检验自己知识的系统性。在复习过程中药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五: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有部分考生认为做题越多,见过的题类越多,对解题越有好处。而且有些同学可能在最初复习的时候也尝过甜头。然而,并不是做题越多越好。题目当然是要做,一个是找做题的感觉,另一个也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在做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有明确思路,掌握学习规律,熟悉解题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做题,能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勤思考,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误区六: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练兵、模拟、高考等等考试或者平时做题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等,很容易造成审题不仔细,看一点就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题目含义,急忙下手,反而导致自己做不下去,耽误更多时间。而且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思维定势的情况,会用自己习惯、单一的思维解决问题,而高考的题目很少出现做过的题目,即使相似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在审题时要仔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问题。再解题时要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解题之前认真读题目,正确领会题意,通过思考仔细推敲,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审题不细致,不全面,必然会导致快解不快,甚至出现错解和误解。所以要做到审题慢而细,做题快而准。

版权所有:山西省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阳街 电话:0351-7897021、7897023 ICP备案号:晋ICP备12004088号-1